36问 > 健康 > 正文

心源性猝死怎么抢救?CPR与AED关键步骤及器官损伤应对

心源性猝死发生后,心脏骤停会导致血液循环中断,重要器官缺氧,短时间内出现不可逆损伤。 因此, 立即进行心肺复苏(CPR)和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(AED) 是挽救生命的关键措施。

自动体外除颤器(AED)图示

心脏骤停的影响与抢救要点

心脏骤停后, 大脑在4-6分钟内缺氧,超过10分钟可能发生 脑死亡。常见病因包括 冠状动脉疾病、心肌病、心律失常 等。抢救时,应 迅速进行胸外按压,频率保持 100-120次/分钟,按压深度 5-6厘米,并结合 人工呼吸,比例30:2,以维持氧气供应。

各器官缺氧损伤及处理措施

1. 肾脏:缺氧易导致急性肾损伤

  • 风险:血流中断会降低肾脏功能,可能引发 急性肾损伤
  • 抢救措施:监测 尿量变化,必要时进行 血液透析 以维持肾功能。
  • 恢复期护理:防止低血压、改善血氧供应,减少毒素积累。

2. 肺部:低氧可能引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(ARDS)

  • 风险:肺泡塌陷,导致严重 呼吸功能障碍
  • 抢救措施:实施 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,确保氧气供应。
  • 恢复期护理:预防肺部感染,改善呼吸功能,减少炎症反应。

3. 肝脏:缺氧可能导致肝功能衰竭

  • 风险:肝细胞坏死,影响 代谢和解毒功能
  • 抢救措施:密切监测 肝功能指标,必要时提供 肝脏支持改善
  • 恢复期护理:防止低血压、优化营养支持,促进肝脏修复。

4. 肌肉:乳酸堆积可能引发横纹肌溶解

  • 风险:肌肉缺氧导致乳酸堆积,严重时出现 横纹肌溶解,可能损害 肾功能
  • 抢救措施:监测 肌酸激酶水平,必要时进行 血液净化 以降低毒素。
  • 恢复期护理:加强 水化改善,预防感染,促进肌肉组织修复。

结论

心源性猝死导致 全身重要器官缺氧受损,及时施行 CPR和AED 是救治关键。抢救成功后,应 密切监测各器官功能,调整改善方案,防止并发症,提高生存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