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6问 > 健康 > 正文

细菌性痢疾的传播途径与症状,如何预防与改善

在生活里,我们常常与亲朋好友相聚吃饭,享受美食带来的快乐。但你有没有想过,看似平常的聚餐,却可能隐藏着健康隐患。细菌性痢疾,这个听着陌生却又可能近在咫尺的疾病,究竟是如何传播的呢?接下来,将为大家讲解细菌性痢疾。

细菌性痢疾的传播途径

1. 食物传播

被痢疾杆菌污染的食物是主要传播媒介。痢疾杆菌生命力顽强,在蔬菜、水果、肉类等食物上可存活较长时间。像一些卫生条件差的小摊贩售卖的凉拌菜、卤味等,若制作过程中食材被污染,人们食用后就容易感染,引发细菌性痢疾。

2. 水源传播

水源一旦被痢疾杆菌污染,危害极大。比如未经处理的污水排入江河湖泊,或者自来水消毒不彻底,人们饮用后,病菌便会随着水流进入人体肠道,在肠道内大量繁殖,进而引发疾病,威胁身体健康。

3. 接触传播

日常生活中,与细菌性痢疾患者或带菌者密切接触也易感染。患者的排泄物中含有大量痢疾杆菌,若其便后不洗手,又接触公共物品,其他人触摸后再触碰口鼻,病菌就会进入体内,尤其是在卫生习惯差、人员密集的场所,传播速度更快。

细菌性痢疾的症状有哪些

1. 发热

感染痢疾杆菌后,人体免疫系统启动,免疫细胞识别病菌后释放细胞因子,这些因子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,使其调定点上移,导致身体产热增加,散热减少,患者体温可升高至38℃甚至更高,同时伴有畏寒、乏力等全身不适症状。

2. 腹痛

痢疾杆菌在肠道内大量繁殖,释放毒素,刺激肠道黏膜,引起肠道痉挛。肠道平滑肌强烈收缩,导致患者出现腹部疼痛,多为阵发性绞痛,疼痛部位通常在脐周或下腹部,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。

3. 腹泻

病菌及其毒素破坏肠道黏膜,使其分泌功能紊乱,大量液体和电解质渗出到肠腔,肠道蠕动加快,导致腹泻。患者排便次数明显增多,每日可达数次甚至数十次,粪便多为黏液脓血便,还伴有恶臭。

4. 里急后重

痢疾杆菌感染致使直肠和乙状结肠黏膜炎症、充血、水肿,刺激直肠壁的感受器,产生便意。但由于肠道炎症,每次排便量少,总有排便不尽的感觉,医学上称为里急后重,这会让患者频繁跑厕所,苦不堪言。

5. 恶心呕吐

肠道感染引发的炎症刺激胃肠道神经,导致胃肠道逆蠕动增强。这种异常蠕动使得胃内容物经食管排出体外,患者出现恶心、呕吐症状,严重时会影响进食,导致身体营养摄入不足。

细菌性痢疾虽然来势汹汹,但只要我们掌握了它的传播途径和症状,就能做到早发现、早预防。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要格外注意饮食卫生,饮用安全的水源,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。一旦出现相关症状,应及时就医,避免病情恶化。让我们从点滴做起,守护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,远离细菌性痢疾的困扰。